罪与罚
罪与罚书圈
成员 514 帖子 115 + 加入 退出
扫一扫

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照花儿前

照花儿前

LV18 VIP 1个月前
新年过去而春天真正到来之前的短暂宁静,让我终于积攒起一点勇气,翻开这本久仰大名且卷帙浩繁的大部头,得以窥见陀翁精神世界的浅浅一角。从此,咱也是看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了。

不得不说,多年来大家对俄国文学的吐槽还是相当客观的,一句话二十个字里十七个字都是人名,这要是拿来写论文,能比别人少写一半字数。人物名字也太多太难记了,我是真的好奇,俄国人平常也是这么称呼别人的吗,在对话里连名带姓一大串非得叫完才能说事?况且每人上来自带四五个名字,吃饭一个名,喝酒一个名,睡觉一个名,上班一个名,上厕所一个名,回老家一个名,怎么地,俄国起名先生参/政/议/政了?

说回书本身。其实故事情节很简单,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冲动之下,用斧头砍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太阿辽娜及其妹妹丽扎维达,且并不认为自己有罪。后来在基督教徒女孩索尼雅感化下,逐渐回归现实,主动自首,接受改造,重新做人。

这样一个听上去并不惊心动魄,甚至有点庸俗的故事,被扩充成几十万字的煌煌巨著,洋洋洒洒,浩浩荡荡。但当你真正翻开它,会发现出乎意料地流畅好读。它到底还是以小说为载体,那种悬疑感,紧张感,刺激感,跌宕感,会让你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地吸引你读下去。

陀翁真的太擅长描写心理活动,一片树叶的掉落,一根头发丝的卷曲,都能在主角心中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瞬间像度过几个昼夜。毫不夸张地说,拉斯科尔尼科夫作案前后那几章精彩到什么程度——我以为阿辽娜姐妹俩是我杀的。

与其说是犯罪小说,倒不如看成犯罪行为纪录片,或是罪犯心理历程回忆录。

正因为是纪录片,它的视角才不单单集中在拉斯科尔尼科夫一个人身上。镜头带领我们看到人间百态,看到酗酒成性的醉鬼,看到不可一世的马车,看到以泪洗面的妻儿,看到心灵高尚的姑娘,看到人声鼎沸的干草市场,看到狭窄闷热的出租寓所,看到道貌岸然的上流绅士,看到衣衫褴褛的底层平民。那是十九世纪俄国底层生活图鉴,不只围绕着主角一个人。

底层生活总是潦倒困苦又充满绝望。正如开篇时主角在小酒馆里遇到的那位退职文/官玛尔美拉朵夫,就让我忍不住地厌恶作呕。妻子没日没夜照料三个幼子,大女儿沦落风尘养家,他却始终躺在床上装死,好不容易谋得一份差事,刚领了一个月薪水,就把钱偷光了去喝酒,差事也不要了。我的天,这是什么人间渣滓,居然还好意思哭诉自己有多痛苦。

而他的妻子卡捷琳娜,正是在这样暗无天日的生活中,被迫成为了一个疯女人,一个吝啬与慷慨并存,落魄和体面共见,神经质的疯女人。她的经历,或许是很多底层家庭主妇的真实写照,她们没有其他谋生能力,被一群孩子所拖累,只能仰仗男人一点微薄的薪水挣扎度日,变成大众眼中狼狈窘迫的笑话。

然而这样的环境里,却诞生出纯洁高尚的女主角索尼雅。诚然,索尼雅以及男主角的妹妹阿芙朵嘉两个角色,明显十分理想化。她们生活在腌臜污浊的阴沟里,却拥有独立于躯体之外的纯洁心灵,不为强/权、金/qian、阴谋所迷惑,谁能说不难得呢。但我们都知道,男主角需要这样的理想化,他对自己所信仰的太狂热,太偏执,太冲动,对一切外物又太冷漠,太疏离,正需要一个对他无限包容感激的索尼雅,教会他爱和被爱,使他从鲜血中重生。

这个索尼雅不完美,完美的角色太缥缈,拯救不了别人。可她能给拉斯科尔尼科夫温暖和包容,对方还她以信任和安全感,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双向救赎。两个来自泥沼的人相互拉扯着想要逃脱泥沼,就是这绝望里唯一的希望所在。我愿意相信这两个人之间,不仅仅是爱情。

整本书里我zui喜欢的一段,就是拉斯科尔尼科夫与索尼雅在小屋里共读圣经那个场景,每每想到,我都感动得无以复加——

“蜡烛头在扭曲的烛台上早就在渐渐烧完,烛光昏暗地照着简陋的房间里那杀/人的凶手和那卖/银的女人,如今他俩古怪地凑在一起,读那本不朽的书。”

这一段写得太好太好,犀利又天真,直白又残忍,还有种悲壮的末路浪漫。仿佛读那些不朽诗行的他们,同生还是共死已不再重要,因为灵魂早已合而为一,熔铸成一首永生永世圣洁的颂歌,毫无保留地直升天堂。

总之,整部鸿篇巨著里,没几个正常人,由此对陀翁的精神世界也可见一斑。以这本作为其入门之选,我认为非常合适,不妨一试。
赞 1
举报举报 收藏收藏

圈内热读榜

放大

确定删除该条回复么?

取消 删除

获取掌阅iReader

京ICP备11008516号(署)网出证(京)字第143号京ICP证090653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452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良信息举报:jubao@zhangyue.com 举报电话:010-59845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