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解读心理

心理学源于古希腊语,即“灵魂之科学”。在汉语中,我们习惯把灵魂的问题归于心灵密码的破译,所以,我们熟知的感觉、思维、想像、情感、意志及个性等都是心理现象。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技巧,人际间的压力以及个人人性不良,不能适应这个社会时的表现都属于心理学范畴。随时代发展心理问题也越来越被广泛的关注,心理的解读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发掘自身的心灵潜力,永葆身心的健康!

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家

明代《指月录》记载:金陵的一个寺庙里,有一位法灯和尚,他性情豪逸,但终日无所事事,众和尚都看不起他。不过法眼和尚却很器重他。一天,法眼和尚向众和尚问道:“老虎项上系着一个金铃,哪个人能把它解开来?”众僧皆回答不出。恰好法灯和尚走进来,法眼也用同样的问题问他,法灯和尚随即答道:“系铃的人能够解开。”法眼和尚十分满意,对众和尚说:“你们对他可不能小看。”

后来,“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句话比喻谁造成的问题仍由谁去解决。各种心理障碍都是患者的心理出了问题,是患者内心发生的困难,也必须通过患者自己才能解决,别人不能代替患者解决问题,就像别人不能代替他们呼吸一样。治疗者的作用只是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鼓励他重新选择,促进他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是心理治疗家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

由于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这样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不断变革,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人际关系在发生变化,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据专家介绍,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几率较高,内心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许多人产生心理疾病之后会去找心理医生,但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只要我们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就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但是好的心态只是自我调节的一部分,要真正成为自己的心理咨询家,我们要学习的知识还有许多。首先,掌握一定的心理科学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是能够冷静清醒地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再次,是恰当地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不仅要拥有良好的智商,还要有良好的情商。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人们开始重视并寻求咨询和医疗,这是社会文明进步和人们文化素质提高的一种表现。据专家介绍,生活条件越好,文化层次越高,人们对心理卫生的需求也就越迫切。随着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卫生服务的完善,解决“心病”会有更多更好的渠道和办法。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心病还得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说到底心理治疗是一个解心理问题的过程,是移去阻碍,发展应对能力的学习过程。在陷入了心理困境的时候,我们只有自己掌握调适的方法后,才能调出一个好心情,享受生活的快乐。

更改陈旧的“心灵地图”世界一直在发展,历史也不停地在变迁,日月轮换,沧海桑田,无数的城市旧貌换新颜,无数的面孔也不停在变换,世界近几年来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和过去相比,许多地区已面目全非。如果有人使用三年前的地图,恐怕已经找不到原来的道路,不知道如何才能找到目标了。地理如此,时空如此,何况人心呢?许多人们,他们之所以感到困惑,感到挫折,甚至感到迷失了自我,就在于他们仍然使用着过去的“心灵地图”,仍然按照旧有的生活轨道走路,他们不知道这幅地图已经需要加以修改了。

我们从童年开始,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形成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有效“蓝图”,形成了一幅表面上看来十分有用的“地图”。我们按这幅地图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坎坷,寻找自己前进的道路。如果这幅地图画得很正确、也很准确,我们就知道自己在哪个位置上;如果我们打算去某个地方,就知道该怎么走。如果这幅图画得不对、不准确,我们就无法判断怎么做才正确,怎样决定才明智,我们的头脑就会被假象所蒙蔽,因为这幅图是虚假的、错误的,我们将不可避免地迷失方向。

我们不能一辈子就带着这一幅“地图”,我们应该不断地描绘它、修改它,力求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前人诗云:“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我们必须要下工夫去观察客观现实,这样画出来的“地图”才能尽可能的准确。但是,很多人过早地停止了描绘“地图”的工作,他们不再汲取新的信息,而自以为自己的“心灵地图”完美无缺。这些人是不幸的,而且是可怜的,所以他们多半伴有心理问题。只有幸运的少数人能自觉地探索现实,永远扩展、冶炼、筛选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所以,我们要不断地修改这幅反映现实世界的“心灵地图”,要不断地获取世界的新信息。如果新信息表明,原先的“地图”已经过时,需要重画,就要不畏修改“地图”的艰难,勇敢地进行自我更新。

很多有心理障碍的人,把童年时期发展起来的、适合童年环境的、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做出行为反应的一整套方式,不适当地照搬到成年的生活中。心理分析把这些将儿童期与父母等关键人物的情感体验转移到其他人身上的现象,称为“移情”。移情同时也是心理疾病分析治疗的一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心理分析治疗是让病人重新体验过去的生活。童年的情感和冲突从无意识的深处浮现出来,实际出现了情感的回归。病人一旦认识到他的心理障碍源于童年的情感记忆、幻想和本能欲望,认识到他使用了过去的“心灵地图”,他就能增强自我,走向一个丰富而充实的人生。不幸的是,许多心理障碍患者并不认为他们使用的是过时的“心灵地图”,他们竭力维护这种过时的“地图”,拒绝对它加以修改,从别人的角度看,他们生活在过去,甚至生活在童年的幻想中,这正是他们感到迷惑和痛苦的根源。

通常人们说到移情时,常常仅指患者把童年对重要人物的情感移置于心理治疗者身上。其实,移情问题不只是心理治疗者同他的病人之间的问题,也是父母与孩子、丈夫与妻子、上司与下属、朋友之间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生活,童年发展起来并在其后不断描绘的“心灵地图”,一旦不再适合当前的现实,就会产生移情现象,实质上就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心灵地图”。许多心理障碍病人常常抓住“旧图”不放,拼命抵抗修改“心灵地图”的过程,对于现实的信息弃之不顾,企图要求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适合他们的旧图。因为他们惧怕修改“心灵地图”的痛苦,竭力逃避现实,生活于童年的想像、幻想之中,结果由于不能适应社会的现实而更加痛苦不堪。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能死守着一种东西不放,许多已经陈旧的东西,我们要及时更改和替换,就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这张心灵地图。

警惕心理陷阱

工作中,生活中,常常会发现一些难以说清的心理现象。如果说感情的自我迷失危害很大,那么心理的迷失危害是更大的。而且因为某些心理现象的某些特征,往往很难被认识到是陷阱,比如从众心理、暗示心理、投射效应等等。因此,这些心理现象成为妨碍我们人生成功和生活幸福美满的隐形杀手。我们必须时时警惕这些陷阱。

生活中常有人说:“我怎么会这样?”“我怎么老是把事情搞砸呢?”“我的希望为什么总是破灭呢?”出现了这些问题就要注意了,也许这些人已经掉入了某些心理陷阱。也许我们都认为自己没有错,但也许你已经处于某种心理陷阱之中。的确,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某些心理陷阱所骗,却浑然不知,无法分清真伪对错。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心理陷阱的一些特征所决定的。

首先,心理陷阱是一种诱惑力极强的黑洞。尽管我们知道心理陷阱虽然是一种有害的东西,但是我们对它的防御能力却很弱。这正如毒品一样,人们明明知道它有害,还是对它上瘾。

比如虚荣心理、懊悔心理等,许多人很难避免。

其实,心理陷阱是一种极具隐蔽性的东西。这些心理陷阱都是正常人的心理现象,它还不是心理疾病,但也正因如此,它才更具有隐蔽性,才更难以提防。比如权威效应,对权威的崇拜好像是天经地义的,这就容易使人对权威的一切都绝对地听从,不敢突破和有新创造。心理陷阱虽然隐蔽,却实实在在地给我们每个人的言行以深刻而恶劣的影响。

最后,心理陷阱很容易被我们接受并内化,而且很容易传染。即使人们知道一些心理是不对的,但还是喜欢接受它,适应它。比如妒忌心理,好像在一些情况下,没有点嫌忌心理你就不正常似的。比如信谗心理,你明明知道这样不好,还是容易轻信。

或许,这些心理陷阱是人性本身固有的弱点,但是科学地认识它们,尽量避免被自己的心理陷阱所骗,却值得我们努力。

生活中常有人走进心理陷阱,但是经过别人的开导又可以轻易地走出来,以下两个故事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些人是如何走出心理陷阱的。

故事一:有位老妈妈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卖伞的,二女儿在染坊工作。这使这位母亲天天忧愁。天晴了,她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天阴了,她又忧伤二女儿染坊里的衣服晾不干。她这样晴天也忧愁阴天也忧愁,不多久就白了头。一天,一位远方亲友来看她,惊讶她的衰老,问其缘由,不觉好笑,就说:“阴天你大女儿的伞好卖,你高兴才是。晴天你二女儿染坊生意好也该高兴才是。这样你每天都有快乐的事,天天是好日,你干吗不捡高兴专拾忧愁呢?”老妈妈换个角度想:“言之有理!”从此,她笑口常开,幸福每一天。

故事二:夏天的傍晚,有一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被正在河中划船的白胡子艄公救起。艄公问:“你年纪轻轻的,为何寻短见?”“我结婚才两年,丈夫就遗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了。您说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艄公听了沉吟有顷。说:“两年前,你是怎样过日子的?”少妇说:“那时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呀……”艄公问:“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少妇说:“没有”。艄公问:“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到两年前去。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请上岸去吧……”话音刚落,少妇恍如作了一个梦,她揉了揉眼睛,想了想,便离岸之了。从此,她没有再寻短见。

两个美丽的故事告诉人们都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道理,那就是心理陷阱是一片隐藏在我们每个人心理的阴云,只要我们能正确对待生活,就能走出那一片阴雨地带,重见阳光。

关注心理亚健康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是人一生适应各种挑战的精神支柱,是一生保持良好生活质量的精神动力。

有人认为只要心理正常就是健康,其实心理状态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心理现象,称之为“正常的异常心理”,由于时间短、程度轻,所以还不能称之为心理疾病,我们也称这种情况为心理亚健康状态。

心理亚健康状态其实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以下的几种现象就是心理亚健康的典型代表,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如果有,那就说明你的心理出现了亚健康状况,一定不要轻视。

1.疲劳:通常是有相应的原因,但持续时间较短,并且人没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而且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如业绩考核、公司裁员,并随着事过境迁这种感觉很快缓解。

3.类似歇斯底里:有些女性表现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和丈夫吵架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成现实。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强迫: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5.恐怖:当你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时,而且联想到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6.疑病: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7.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

这种现象通常是一时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8.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例如我国古代的“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成语故事典型的例子。

9.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10.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缘何我们活得那么累

伟大的哲人尼采说过:人生就是一场苦难。的确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积压是一些让自己疲惫的东西。金钱、荣誉、地位、财富、亲情、人际关系、健康、事业,等等。当然也包括了烦恼、忧郁、沮丧、焦虑等等情绪。正是这些东西,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使人们失去了本该享受的乐趣。

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科技让你更轻松”的年代里,我们为什么会有身心越来越疲惫的感觉呢?

也许有人会说已经活得够累的了,还要去想为什么活得累,那不是更累吗?对于身心的疲惫感,很多人的应对方法是走进健身房、娱乐俱乐部或补药店。这些方法当然会有成效,但是,我们今天的累,更多的是劳心的结果,是心理上的疲惫。如果“心病还要心药医”这种说法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对于缓解我们的疲惫感,强心的理智就比开心的娱乐、舒心的运动和养心的药物更为重要。

其实,造成我们今天活得累的原因,既有过去的旧包袱,又有今天的新压力。旧包袱是一些负面的传统观念在我们心理上的积淀。它们虽已过时,却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行为,造成不少心理冲突和困惑。中国人的社会焦虑、人际困境、幽愁暗恨和做人难题,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旧包袱。新压力则是我们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例如人们的暴发欲、享乐欲、老板欲、超人欲、新奇欲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还缺乏应对的经验,它们带来的苦恼和迷惑可能更多。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掌握各种心理难题的实质,或许可以将不必要的旧包袱清理掉,集中精力来面对新压力。果真如此的话,我们的疲惫感就可以得到缓解。

自己是最好的心理医生 - 导读 解读心理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