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文明的悖论与低碳经济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只有在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了伊甸乐土之后,他的子孙才动手去发明农业、冶金术和乐器。”严厉的挑战,把人类置于一种不得不通过应战来拯救自己的情况之下。人类在应战的过程中,磨砺意志,努力去创造适于自己生存、发展的条件,而在种种创造活动中,人类创造了属于人类所特有的文明。

引言低碳经济知识学习读本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原始文明是一种尚未与自然彻底分开的文明,是人类虽从自然分化出来却仍然依赖自然而生存形成的一种文明,这是一种保持着淳朴自然本色的蒙昧文明。这个文明阶段里,人类虽已独立成为一个有别于动物的另类,却仍然是自然生态的一个链条,却仍然受着自然规律的绝对支配。

农业文明是一种以农耕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文明,是以黄土地为生命保障的文明,也是人类生存从被动开始走向主动的文明阶段。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不再是被动地向自然索取生存资源,而是根据自然的变化,有目的性地进行着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有着明显的季节性,春种秋收,必须严格按照季节的变化进行,而且必须依靠自然界的风调雨顺,才能获得好收成。因此,人们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尽最大的努力与自然处理好关系。

工业文明是人类依靠大工业生产而征服自然,信心极度膨胀的一个文明阶段,也是依靠没有生命的黑色钢铁而发展起来的文明。在这个阶段里,大机器大生产最大限度地增长了人类向自然索取财富的能力,激励人类喊出了“征服自然”的高亢口号。科技在促进社会财富增长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膨胀了人类的主体意识和物欲、权欲,原本被人类奉若神明的自然也成了一个被恣意蹂躏、掠夺的对象。尽管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创造的社会财富成百倍成千倍地超过人类历史上数百万年的创造,不幸的是,几百年工业对自然造成的严重伤害,也超过了人类数百万年来对自然的伤害。

如果说在原始文明与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还保持着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而工业文明则粗暴地把仅存的一点和谐给破坏了。人类不断挤压着自然生态的地盘,把自然生态作为被彻底征服的对象,自然成了人类不断扩张的“殖民地”,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了人类肆意加工的材料。很快,遭到严重伤害的自然也变得不友善起来,并开始向人类报复了,其报复的频率越来越高,力度日益加大,使得人类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沉重代价。

韩国的赵永植先生在其《重建人类社会》一书中写道:“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克服了无数的恶劣环境,摆脱了自然的奴役,征服了自然,并创造了能支配自然的现代文明。尽管如此,人类不是从中得到了期待的幸福和喜悦,而是反被自己创造的非人格性的各种势力所奴役。”毫无疑问,人类文明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但文明越发展,人们却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不自由了;财富增长越多,人们的乐趣却越来越少,空虚、恐惧、忧患如蝇逐臭地围绕着人们。我们在为辉煌的文明高唱赞歌时,却在心里回旋着无数悖论。

悖论一:地球资源能否支持国家赶超战略?

目前,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均为“赶超战略”,基本上是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目标进行追赶。我们一边在强调:地球资源有限,并反复提醒人们,如果世界各国都达到美国的现有水平,必须有五个地球的资源才能满足。可是,赶超者在赶超时又往往忘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被赶超者则总是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总能开拓出无限的资源,技术至上掩盖了以贸易和金融等手段对现有资源的持续掠夺。发达国家力图维持现有“生态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力图跃迁到高一级的“生态位”,然而,现实是“马太效应”正在继续拉大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而且,发达国家还想往前跑,落后国家还要猛追。如果这样的国家赶超战略继续盛行,地球资源还能支撑多久?

悖论二:是“可持续生存”,还是“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人类必须生活在生态系统之中,依赖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而存在。生物从地理环境中吸取营养,作为生物的人类不仅从地理环境中吸取营养,而且还主要从动、植物中吸取营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决定生物数量、繁殖速度、群落结构等,生态系统的物流决定生物体质的物质循环供给数量和质量。自然生态系统是在生产—消费—分解过程中保持动态平衡的,一旦这种平衡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将引起物种消失;人工生态系统则难以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导致了物种消失加快,如果继续下去,人类也会有消失的危险。现在的生态环境状况,是能维持“生存”,还是能维持“发展”呢?

悖论三:文明对人类环境的破坏,实证了人类的智慧还是愚昧?

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正在经历工业文明,甚至认为已经到了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文明进化的初衷,总是使人类今天比昨天强、明天比今天强。但随着文明的不断升级,人类生存的持续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大机器的生产,人们变得轻松起来,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却变得越来越虚弱,对疾病、对挫折的抵抗力越来越差;因为争夺资源,人类不断压缩自然的空间,压缩地球上其他物种的空间,甚至把人类在自然的伙伴烹为羹汤——食其肉,寝其皮,地球的物种在不断衰减,几乎每天都有物种濒临灭绝的告急;另外,侵犯人类的毒菌、恶性疾病的急剧增加,让人类束手无策。城市化建立高楼大厦,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石油提高了人类的发展速度,但却带来了中东不断的纷争;化肥农药提高了产量,有毒物质进入了人类的血液;化学药品的滥用,降低了人类的繁衍能力。人类做到其他物种无法做到的侵害。愚昧者自取灭亡的做法成了文明时代人类不断进行的实践。随着物种多样性的消失,人类会不会紧步后尘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这种种情况在向我们质疑:是人类创造了文明,还是文明异化了人类?在走过了漫长的进化征途后,人类对自然所做的许多实证文明的蠢事在告诉我们:自然异化的圆圈似乎使人类又走回了愚昧。

悖论四:人类文明程度能以社会财富的多寡来确定吗?

人类社会的发展到底是以什么为标志?这是以前一直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几乎所有的人都把社会财富增长作为发展的目标,作为文明程度的标尺。怎样才能保证社会财富增长呢?似乎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对地球资源的充分开发。而且,谁都希望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谁都希望在对地球资源的开发中成为时代英雄,开文明之先河。但是,我们却常常听到一些人的喟叹:穷得只有了钱!钱让我们自私,因为我们只知道满足自己,只要自己过得快乐就可以不顾饥饿的人群在哭泣。这是文明吗?钱让我们冷酷,就算大自然不是同类,我们不愿帮助,可是我们连同类也视而不顾,无论身边的人碰到什么困难,我们的宗旨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并把向自己表示亲情者视为“打我的钱的主意”,从而屏蔽亲情,包括父母兄弟,最终成为独守自己财富的孤家寡人。这是文明吗?钱让我们残忍。因为我们只知道无限度地向大自然母亲理所当然地讨取物资,却不给予丝毫回报或帮助。还有很多的人无视自然变异的现象,认为与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只有钱、地位、自我满足、自我幸福。这是文明吗?

似乎人类创造的物质越丰富,这个地球就变得越贫困。因为,人类创造财富的一切资源都来自地球,但人类只相信经济无限增长的神话,而不懂得地球资源有枯竭的一天。那些研究自然的古典大师,没想到他们对地球的赞美——“地球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却强化了人类对自然疯狂掠夺的欲望,强化了人类不可逆转的消费观念。有朝一日,地球资源消费殆尽,变得什么都没有了的时候,那些富人手中的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去购买什么呢?

还有悖论之五、之六、之七……这无数的悖论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什么是当代人类需要的文明?

面对以上种种悖论,人类在反思、在探索。

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未被人类劳动涉及的自然界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反作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人类社会是个子系统。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母子系统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所组成的人类社会这个子系统。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怎样解决这些悖论?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经济层面,基本的应对方案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提出和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有一系列背景。

首先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只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客观需要。其次,过多过滥、粗放式地使用资源,单位能耗与单位资源耗量过高,资源枯竭进一步加深。

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国家在20世纪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或者说走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除小汽车需要消费油品外,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在上述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因此,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因低碳经济而带来的发展观念的革命、体制政策的革命、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要求中国作为后发的发展中大国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的、崭新的发展道路,既要保证人民的生活得到持续的改善、国家实力不断提高,又要相对减少对能源、资源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换句话说,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势在必行。

其一,这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相对落后和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紧缺、环境承载力较弱,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到1/3;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指数已居世界前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等。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力争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其二,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供应矛盾尖锐,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和生活质量下降,就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其三,这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道,构成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支撑和生态条件。如果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污染破坏,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反过来将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近年来,一些地方由环境污染导致的群体性事件一再说明了这一点。

其四,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保障。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将始终面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容量限制这两大约束。如果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下去,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难以完成。

在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做出了庄严的承诺: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全球的承诺,同时也是十分沉重的责任。也标志着我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真正开始了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新历程。

当然,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行动。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生态伦理道德,推行健康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和自觉行动。我们要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低碳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并为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恩格斯在考察古代文明的衰落之后,针对人类破坏生态与环境的恶果,曾经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恩格斯又如此告诫人类:“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能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的警告并没有引起现代人足够的重视,这是现代人的可悲之处。令人庆幸的是,低碳经济产生了,这使人类开始看到希望。

低碳经济知识学习读本 - 引言 文明的悖论与低碳经济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