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九州
“九州”是我国上古时期的行政区划。《尚书》中记载,尧时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到了西周,行政区划中多了幽州、并州,少了徐州、梁州。自秦以后,我国行政区划变动很大,但作为统一的中国的代称,“九州”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各省由来
我国现行省(区)名称多是以山川得名;有的是从城市得名;也有少部分是以其他因素命名的。
河北省:以黄河为界命名的行政区。唐朝以当时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为河北道,这是河北作为大区名称的开始,明、清因建都北京,故称其为直隶。1928年改名河北省。
河南省:也是以黄河为界而命名的行政区。河南作为大行政区名称也始于唐。当时全国分为十道,以当时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地区为河南道。元代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命建一省,称河南江北行省。明初改省区,辖区大致相当今天河南省境。
湖南省、湖北省:以洞庭湖作为命名依据。唐安史之乱后设湖南观察使,辖洞庭湖以南湘、资二水流域七州之地,以湖南名之。宋初以湖南地置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以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括沅、沣二水流域之地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有。清代分出湖南、湖北二省,其分界线向北移至洞庭湖以北,形成今天湖南、湖北之界。
浙江省:“浙”原指今富春江,据说是因为江道曲折而得名。唐肃宗乾元元年置浙江西道、东道节度使,是浙东、浙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元初出现江浙行省。明初将江浙行省中今安徽、江苏长江以南部分划出,其余部分划为浙江省。
江西省:在隋唐以前指长江下游北岸、淮河以南地区。唐开元二十一年分江南道为江南东、西二道,前者简称为江东道,后者简称为江西道,江西始为政区的名称。
陕西省:“陕”指今河南省陕县西南陕陌。古代“周、召二公分陕而治”,因而后人称陕陌以东地区为陕东,以西地区为陕西。
山东省、山西省:以太行山为据。金代才分山东为东、西两路,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省及江苏淮北地区,这是山东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今日的山东和古代所指的“山东”不是一回事。古时的“山东”,泛指崤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山东被明确地划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始于南宋,到金代才逐渐确定下来。宋朝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路”即相当于现在的省。今日的山东地区属京东路与河北路。女真族占领中原,建立了金政权,行政区划仍沿用宋朝“路”的旧制,将京东路改称为山东,并将其分为山东东路与山东西路。清朝时称为山东省,并以济南府为省会。元代时称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这是山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明改置山西省至今。
黑龙江省:黑龙江省之名最早见于《辽史》,因江水色黑,蜿蜒如游龙,故名。清在黑龙江沿岸筑黑龙江城。光绪三十三年改置黑龙江省。
辽宁省:由于地处辽河流域,战国至元明时代又是东北政治中心,故历代都用“辽”字作为政区名,1928年又取“辽河永久安宁”之意,改名辽宁。
吉林省:清康熙十二年在松花江沿岸建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满语吉林一词的意思是“沿”,乌拉是“大川”的意思。吉林乌拉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光绪三十三年改建吉林省。
青海省:以境内青海湖而得名。古有西海、迁海等名称,唐以后多以青海为正名。中华民国政府在1928年设青海省。
贵州省:元初的贵州,所辖仅限于今贵阳市及其近郊。今天的境域始定于清雍正七年(1729)。
福建省:唐上元元年设福建节度使,辖福、建、泉、漳、汀五州,因五州中的前二州较大而得名。明朝始置福建省。
台湾省:台湾的名称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变化中。在我国殷商时代的文献中,称台湾为“岱舆”、“员峤”;先秦时代称为“瀛洲”;汉代称“东鲲”;三国时代叫“夷洲”;隋朝称“琉球”;明代称“台员”或“台湾”。又称其为“东番”、“北港”。叫“台湾”这个名字是明代万历年间(1537—1619)才开始的。也有人认为是从宋元时期就开始了。至于“鸡笼”的叫法,那是因为基隆港外有个基隆屿,岛屿形如鸡笼浮水,故此得名。清康熙时,设台湾府,属福建省。光绪十一年改建台湾省。台湾地方语言近似闽南语。闽南语中的“员”与“湾”同音。所以,从康熙二十三年开始,台湾这个名称就叫开了。
甘肃省: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西夏在其境分置十二监军司,甘肃为其一,辖甘(今长掖)、肃(今酒泉)二州。元时改设甘肃行省。
安徽省、江苏省:在清代以前,江苏、安徽是一个统一行政区,称江南省。清初把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二省。江苏以两江总督驻地江宁府(今南京)和巡抚驻地苏州府的首字为名。安徽以巡抚驻在安度府(今安度)和所辖徽州府(今歙县)的首字得名。
云南省:在汉代时云只是一个县名,在今祥云县境。相传汉武帝时有“彩云”见于白崖(今凤仪一带),派人追踪“彩云”至此,因置县于“彩云”之南,故名云南。元宪宗三年设云南行省。
四川省:其得名素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来源于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四川,唐初在剑阁县以南设剑南道,后分置剑南西川、剑南东川,简称西川、东川。川是平川旷野的意思。宋代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陕四路”,后又简称四川路。元置四川行省。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是以四川境内的四条大川得名。至于是哪四条大川,又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有说是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
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五代时合称广东,广西为广南。明初分为广西省、广东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河套地区史称西夏。又取夏地安宁之意而得名。
西藏自治区:元明称西藏地区为乌斯藏,藏语中,“乌斯”是“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因其地在中国西部,清康熙末,称西藏。雍正初年,派西藏办事大臣驻拉萨。乾隆五十八年(1793)公布《钦定西藏章程》,西藏遂正式成为行政区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公元前1世纪起,西域地区成为汉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汉唐皆设有都护府。因为是新开辟的领土,习惯上称“新疆”。光绪十年(1884)改为新疆省。解放后,改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原为部族名。始见于唐代记载。晚清以后始用“内蒙古”一词,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广大草原。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才正式成为行政区名称。
海南省:海南岛原是隶属于广东省的一个地区。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需要,海南撤市建省,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中国各省简称由来
我国各省、自治区简称的由来,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与古称有关,如:
山东省,简称“鲁”,因为该省大部分地区在春秋时期隶属于鲁国。
山西省,简称“晋”,因为该省大部分地区在春秋时期为晋国的领地。
云南省,简称“滇”,因其东部地区古时属滇国疆域。
贵州省,简称“黔”,因其东北部在秦朝时属黔中郡。
广东省,简称“粤”,因其曾属南粤管辖。
广西省,简称“桂”,因其在秦时属桂林郡管辖。
河南省,简称“豫”,因其位于古豫州一带。
河北省,简称“冀”,因其大部分地区古代属于冀州。
湖北省,简称“鄂”,因春秋时部分地区是楚鄂王的封地,汉隋先后又置鄂州。
甘肃省,简称“陇”,因其大部分地区古代归陇西郡统辖。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因北宋咸平四年在其东部地区设川陕四郡,后称四川,简称川;又因部分地区为古代蜀国辖地,又简称蜀。
二、直接从全称中选取一个或两个字而得来,如:
黑龙江省,简称“黑”。
吉林省,简称“吉”。
辽宁省,简称“辽”。
江苏省,简称“苏”。
青海省,简称“青”。
台湾省,简称“台”。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
浙江省,简称“浙”。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
三、由境内较为有名的河流、山脉而得名,如:
安徽省,简称“皖”,因境内西南部有皖山。
江西省,简称“赣”,因赣江为该省最大的河流。
福建省,简称“闽”,因闽江为该省最大的河流。
湖南省,简称“湘”,因有湘江纵贯全境。
二京、三辅
二京:亦称“二都”、“两都”,东汉时称都城洛阳为东京,称西汉都城长安为西京,合称“二京”。
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行政区。
三山、三江
三山:古称福州为“三山”,因城内有九仙山、乌石山、越王山而得名。另指三神山,即传说的的蓬莱、方丈、瀛洲。又指南京西南、长江东岸的“三山”,此山有三座山峰。
三江:泛指众多水道。有以今吴淞江和芜湖、宜兴间由长江通太湖一水、并长江下游为南、中、北三江;有以今赣江、岷江、汉江为南、中、北三江等。
三秦
项羽灭秦以后,将秦关中故地一分为三:以今陕西中部咸阳以西之地封给秦将章邯,称为雍王;把咸阳以东至黄河地区封给司马欣,称为塞王;将上郡封给董翳,称为翟王。三地合称三秦。
中原
“中原”指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也叫“中土”“中州”。先秦时称豫州为中原,南宋指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河东
“河东”在战国秦汉时指今山西省南部;唐指今山西全省,因这一段黄河位于晋陕交界,南北流向,故名。秦、隋、唐、宋分别置“河东郡”“河东道”“河东镇”“河东路”等,也都简称“河东”。
东北
“东北”一词已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如“东北人”“东北菜”“东北话”等等。“东北”一词形成的时间并不长,不过是近代的事情。“东北”一般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兴安盟和通辽市等地区。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燕国以辽河为界,在东北设置辽东、辽西两郡,直至明代,行政区划虽多次变动,但均以“辽东”为名。因而“辽东”一词,也就作为这一带的名称沿用下来。清朝初年,改沈阳为“盛京”,东北统称为“盛京省”。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划盛京省为辽宁(当时称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简称“东三省”。1921年,当时的北洋政府任命张作霖督办“东北”屯垦边防事宜,他遂将其统领的“奉军”改称为“东北军”,接着又在沈阳开办“东北大学”,办报纸,当上了“东北王”。经他这么一折腾,“东北”一词就替代了“辽东”“盛京”和“东三省”,成为这一方土地的统称,被世人接受,作为地域名称沿用下来。
关中、关西、关东
关中:战国至秦汉间,一般称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关西:汉唐时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
关东:古代一般指关隘以东地区。秦、汉、唐诸王朝皆定都陕西西安一带,故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的今河南、山东等地为“关东”。近代指位于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江东、江左、江右
江东:长江在今芜湖至南京河段接近于南北流向,因此古代称其东及以下南岸地区为“江东”。
江左:古人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因称“江东”为“江左”。另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皆定都南京,因此地处江左,故当时称其辖区为“江左”。
江右:唐开元间设江南西道,简称为江西道,因称“江西”为“江右”,后成江西省的别称。
楚河汉界
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通常写有“楚河、汉界”四个大字。那么“楚河”“汉界”分别指的是哪里呢?这就要说到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了。公元前204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一带发生战争,双方都竭力争夺。刘邦以大后方丰富的粮草做后盾,出兵击楚。项羽因为粮缺兵乏,不得不妥协,提出“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这条“鸿沟”的界线和长度指的是从荥阳引河水向东南,沟通济、汝、淮、泗四水为界。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之说。今天,在荥阳县城东北的广武山上还留有两座古城遗址,西边为汉王城,东为霸王城,两城中间有一条宽约300米的大沟,就是楚汉分界的鸿沟。
《禹贡》
《禹贡》托名大禹,作于战国时代,作者不详。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影响很大的一部自然地理考察著作和原始的经济地理著作。书中假托大禹治水经过,把中国东部按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川和大海等分界,划分为九州,同时分别叙述每州的山脉、河流、薮泽、土壤、物产、交通、田赋、民族等情况。书中还有“导山”和“导水”两部分,对于山系和水系的描述明了准确,对当时以黄河为中心的水系网络记述得井井有条,是宝贵的历史资料。
郦道元与《水经注》
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他对地理著作和山川名胜极有研究,为三国时代的《水经》作注,写成《水经注》。该书记述了中国1252条大小河流,目的是“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是一部全面的、综合性的地理著作。因此书文笔优美,还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山水文学名著。
五湖四海
人们常常用“五湖四海”来指天下各地,那么它是如何而来的呢?汉代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据颜师古解释:“八荒,乃八方荒芜极远之地也。”而《尔雅·释地》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五湖”的说法很多。《水经注·沔水》认为“五湖乃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近代一般以洞庭、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
南洋
中国唐朝时候,海上交通发达,不少中国人远渡重洋,移居到现在的东南亚一带。当时的华侨就把东南亚称做“南洋”。“南洋”所指包括现在的11个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上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马来群岛上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帝汶、文莱等。
中国地理的世界之最
世界最高的咸水湖:西藏纳木错湖
世界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
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
世界最早的水闸式运河:广西灵渠
世界最著名的涌潮:浙江钱塘江潮
世界最古老的东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世界最长的城墙:中国万里长城
世界围地面积最大的城墙:明代南京石头城
世界最高的北回归线标志塔:广东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
世界最大的陨石雨和陨石降落地:吉林省
世界流动沙土面积百分比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中国地理之最
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
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最大的洼地:吐鲁番洼地
最大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最大的林区: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最大的护林带:东北平原西部的“绿色长城”
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台湾省的火烧寮
降水量最小的地方:新疆和甘肃西部
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
最长的河流:长江
最短的河流:河北承德的热河
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水
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
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最大的露天煤矿:阜新煤矿
最大的人工海港:天津新港
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湖泊最多的省:湖北省
春小麦产量最多的省:黑龙江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省
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大陆海岸线最长的省:广东省
最大的城市:上海
中国湖泊之最
最大的湖:青海湖。也是最大的咸水湖。位于青海省,湖面积约4583平方千米。
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位于江西省西部,面积3676平方千米。因洞庭湖泥沙淤积,湖面变小,致使鄱阳湖成为“后来居上”的大湖。
最深的湖:吉林省白头山天池。湖水最深处373米,是松花江上游二道白河的发源地。
最高的湖:霍尔泊湖。位于西藏珠峰以北。湖面海拔6166米,也是世界最高的湖。
最高的咸水湖:西藏纳木错湖。海拔4718米,有“天湖”之称,水质浓咸。
最大的堰塞湖: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上游宁安县境内。由玄武岩阻塞牡丹江上游河道而成。
最大的盐湖:塞尔汗盐湖。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湖水盐分饱和,结成15米厚的盐层,储盐量250亿吨,估计可供全世界人食用一千年以上。
最大的热水湖:羊八井热水湖。位于西藏拉萨。云淡风轻时,热气从湖面升起如柱,可直达一百米高。
最大的天鹅湖:巴音布鲁克天鹅湖。位于新疆天山。每年春暖时,几万只天鹅在此休憩、繁衍。
中国地理之“三大”: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三大海峡: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
三大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三大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三大港口:天津港、上海港、广州黄埔港。
三大渔场:舟山渔场、渤海渔场、南海渔场。
三大果园:辽南丘陵、胶东丘陵、珠江三角洲。
三大煤矿:开滦煤矿、大同煤矿、抚顺煤矿。
三大钢城:鞍山市、武汉市、包头市。
三大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
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
三大蚕桑区:四川盆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五大江河
长江: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部的唐古拉山脉,流经青、藏、川、滇、鄂、湘、赣、皖、苏九省,在上海吴淞口附近注入东海,全长6000多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在世界上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和非洲的尼罗河,居第三位。长江,就是以其源远流长而得名的。长江又名扬子江。此名来源于扬州以南至镇江丹徒的扬子津。起初有人把扬子津这段长江叫扬子江,后来又有人把长江下游称做扬子江,至于后来把整个长江称做扬子江的则是外国人。
黄河:因河水颜色浑黄而得名。战国末期称浊河。西汉初年始称“黄河”,但仍未被普遍采用。直到宋代,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珠江:流经广州南面的江中,有一石岛。由于石岛长期受江水冲刷,其表面变得非常光滑,形似圆珠,当地的人们称它为“海珠石”。珠江由此得名。
黑龙江:最古老的名称是“黑水”,因其黑色的河水在弯曲的河床中奔流,矫若游龙,故名。这个江名始于唐代。鄂伦春族民间故事说:唐朝时,中原曾有人到黑龙江去,发现江水是乌黑色的,以为这儿住着乌龙王,于是称它为乌龙江,后改称黑龙江。
松花江:不同历史时期,名称各异。汉朝和魏晋时叫弱水,南北朝北魏时叫难河,唐朝时叫那河,辽金时叫混同江、鸭子河,元朝时叫宋瓦江,明代才正式出现松花江之名。清朝,松花江满语称为“松阿哩乌拉”,即“天河”之意。
鸭绿江
鸭绿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河。它发源于吉林省东南部的白头山;西南流到辽宁省东港市入黄海,全长约795公里。
汉朝时,鸭绿江的名称叫做马訾水。到了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代,才始称鸭绿江。据唐朝著名史学家杜佑撰写的《通典》记载:由于鸭绿江发源处水色似公鸭子头上羽毛的绿色,故而称鸭绿江。
九大名关
山海关:在河北秦皇岛市,是万里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居庸关:旧称军都关、蓟门关,在北京市昌平县,为长城要口之一。
紫荆关:在河北省易县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
娘子关:在山西省平定县东部,建于唐初,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驻此,故名。
平型关:在山西省聚峙县。是长城的要口之一。
雁门关:在山西省代县,是长城的要口之一。
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麓,是长城的终点,自古为东西交通要冲。
武胜关:在河南省信阳县,为大别山隘口之一。
大南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曾称鸡陵关、镇南关、睦南关,为中国通往越南的交通要口之一。
古关遗址
函谷关:河南灵宝市东
昭关:安徽含山县北
阳关:甘肃敦煌西南
榆关:即山海关
潼关:陕西临潼县北
萧关:宁夏固原县东南
玉门关:甘肃玉门市
天水关:甘肃天水市
南津关:湖北宜昌西
大散关:陕西宝鸡市南
草桥关:河北高阳东
瓦桥关:河北雄县西南
中国若干地名由来
喜马拉雅山:梵语是“雪之家”之意。
珠穆朗玛峰:藏语意为“后妃神女”或“后妃天女”。
冈底斯山:藏语意为“众山之主”。
唐古拉山: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
横断山脉:因横隔东西间交通,故名。
喀喇昆仑山:突厥语意为“黑石群”,维吾尔语意为“紫黑色的昆仑山”。
巴颜喀拉山:蒙古语的“富饶青色的山”的意思。
阿尼玛卿山:即积石山,藏语是“祖父大玛神”的意思。
阿尔泰山:蒙古语意为“金山”。
阿尔金山:蒙古语意为“有柏树的山”。
祁连山:又称南山,“祁连山”匈奴语意为“天山”。
贡嘎山:藏语是“白雪山”的意思。
希夏邦玛峰:藏语为“气候严寒、天气恶劣多变”的意思。
华山:晋代太康年间,山上长有“千叶石莲花”,古代花与华同意,因名“华山”。
衡山:又南岳。衡山的命名,是指天空星宿而说,有平衡、衡量的意思。
峨眉山:峨眉山包括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和四峨山,远望大峨和二峨,两山对峙如蛾眉,因而得名。
黄山:世传黄帝曾与容成子、浮丘公炼丹于此,故名黄山。
庐山:又名匡山。相传殷周时有匡姓兄弟结庐隐居于此,因而得名。
六盘山:山路曲折盘旋,六盘才能到达山顶,故名六盘山。
武夷山:相传古代有彭武、彭夷两兄弟来此修道治水,后人为纪念他们,就取武夷二字为山名。
紫金山:又称钟山。因山中岩石的颜色呈紫红色,故名紫金山。
九华山:旧称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故名九华山。
莫干山:相传春秋吴时铸“莫邪”“干将”两剑于此,因而得名。
雁荡山:简称雁山,分北雁荡山和南雁荡山。旧传山顶有荡,秋雁归时多栖宿在此,故名雁荡山。
五指山:因为山形如五指,故名五指山。
火焰山:山由红色沙岩构成,岩石裸露,夏季在强烈阳光曝晒下,红光反射,远看像一团火焰,因而得名。
玉山:是台湾群山之巅,它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因为地势高,九月飞雪,冬季银光闪闪,晶莹如玉,故名玉山。
呼伦贝尔高原:因呼伦、贝尔两湖而得名。
柴达木盆地:“柴达木”蒙古语是“盐泽”的意思。
约古宗列盆地:“约古宗列”藏语是“锅”的意思。
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故名。
乌兰布和沙漠:“乌兰布和”蒙古语是“红色的公牛”。
毛乌素沙漠:“毛乌素”蒙古语是“不好的水”的意思。因这块沙漠中水质不好(含苏打多)而得名。
腾格里沙漠:“腾格里”是蒙古语“从天而降”之意。
中国水名由来
洞庭湖:因被誉为“神仙洞府”而得名。
巢湖:因为湖呈鸟巢状,故名巢湖。
鄂陵湖:藏语“青色、晨光”的意思。
扎陵湖:藏语“蓝色、黎明”的意思。
青海湖:古称西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为“青色的湖”。
呼伦湖:蒙古语“海湖”的意思。
茶卡盐湖:藏语意为“盐滩”。
罗布泊:古称蒲昌海。蒙古语是“汇入多水之湖”的意思。
博斯腾湖:又称巴格拉什湖。维吾尔语意为“绿洲”。
艾丁湖:旧称觉洛浣:维吾尔语意为“月光湖”。
纳木错:又称腾格里湖。藏语意为“天湖”。
黄浦江:据《康熙松江府志》,因春秋时为春申君黄歇所始凿,故名黄浦。
永定河:清代修筑“永定大堤”以固河槽,遂定名为永定河。
沱沱河:属长江正源。又称乌兰木伦河,蒙古语意为“红河”。
塔里木河:“塔里木”维吾尔语意为“无缰野马”。
拉萨河:藏语是“幸福河”的意思。
浊水溪:因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大量冲入河里,水色常年混浊不清而得名。
三门峡:旧时黄河中游河床中有坚硬的岩岛将水道分成三股急流:北为“人门”,中为“神门”,南为“鬼门”,故名。
壶口瀑布:黄河至此,两岸束狭如壶口,因此得名。
中国城市名由来
吉林:原名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江”。
西安:古名长安。明初设西安府。汉长安城内有西安亭,借以命名“西安”。
银川:又称银城。银川地名来自对贺兰山与黄河之间渠道纵横、田园密布的“塞上江南”美好地理景象的描述。
济南:因城在古济水之南,故名济南。
南京:战国时楚国在此筑城置金陵邑,故名金陵。三国吴时称建业,又叫石头城。晋时称建康。明代时称南京。
苏州:因姑苏山而得名。
无锡:周、秦时盛产铜、锡,至汉代,锡开采完,故名无锡。
连云港:因位于云台山与海中的东西连岛之间而得名。
徐州:以古代徐夷或以古“九州”之一的徐州而得名。
镇江:因常受水害,所以在水名之前加一吉祥词,以示祈望而得名。
合肥:淝水出紫蓬山,分为二支,流至此地后合而为一,故名合肥。
蚌埠:相传古时曾采蚌取珠于此,故名蚌埠。
芜湖:位于芜湖侧,以其地卑而生芜藻,故名芜湖。
铜陵:因铜官山而得名。
杭州:传说大禹治水至此才舍航登陆,航杭同音,故名杭州。
宁波:由于它属下有个定海县,取“海定则波宁”之意。
福州:福州之名始于8世纪20年代唐开元时。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福州。
基隆:港外有小鸡笼屿,港东有大鸡笼山,故当初称它为基隆(鸡笼)。
武汉:包括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武昌原为唐方镇名。汉口,以位于汉水入江之口而得名。汉阳,在原汉水之阳(明代汉水改道龟山之北)。
广州:三国时,吴改交州为广州,这是广州一名出现之始。
贵阳:明代先后为贵筑司、贵筑乡,清代为贵筑县而得名。
哈尔滨:原为一渔村。满语是“晒渔网的场子”的意思。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
锡林浩特:蒙古语意为“高原的城”。
包头:蒙古语意为“有鹿的地方”。
海拉尔:蒙古语意为“流下来的水”。
乌兰浩特: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
乌鲁木齐:蒙古语是“优美的牧场”的意思。
克拉玛依:维吾尔语意为“黑油”。
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白水”。
拉萨:藏语意为“圣地”。
地名“卫”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沿海一带有许多带有“卫”字的地名,如上海的“金山卫”、浙江的“观海卫”、山东的“威海卫”、辽宁的“前卫”等。“卫”是明初朱元璋确立的军队编制名。凡沿海险要地段都设“卫”扼守,每“卫”约有560人,由都司率领,隶属于五军都督府。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在全国设“卫”达到490多处。后来,“卫”就演化进了地名里面。“卫”字表明了这里曾是明代驻军的地方。
古城今名
晋陵——常州(江苏)
嘉禾——嘉兴(浙江)
吴郡——苏州(江苏)
江夏——武汉(湖北)
京口——镇江(江苏)
江州——九江(江西)
金陵——南京(江苏)
颍阴——许昌(河南)
广陵——扬州(江苏)
汴京——开封(河南)
彭城——徐州(江苏)
长安——西安(陕西)
会稽——绍兴(浙江)
巴西——南充(四川)
钱塘——杭州(浙江)
任城——济宁(山东)
“三国”地名今址
许昌——河南许昌东
建业——江苏南京
吴郡——江苏苏州
小沛——江苏沛县
广陵——江苏扬州
官渡——河南中牟北
樊口——湖北鄂州
赤壁——湖北嘉鱼东北
江东——长江下游江南一带
隆中——湖北襄阳西
夏口——湖北武汉
南郑——陕西汉中
南中——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一带
夷州——台湾
宛城——河南南阳
樊城——湖北襄樊市樊城区
涪城——四川绵阳
巴郡——重庆
长坂坡——湖北当阳东北
南徐——江苏丹徒
范阳——北京
阳曲——山西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