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长寿健脑老偏方,做健健康康的中老年人

1.天天按耻骨,头晕头痛去无踪

症状:中老年人头晕、头痛

偏方:在耻骨骨面下缘寻找压痛明显处,用手指进行深按,每次均要求深按至骨面,以有胀痛感为宜。每天按摩次数以痛感减轻或消失为准。

头昏、头晕、头重、头痛是老人家们经常抱怨的一个问题,在这里,我教大家一条遵循中医整体观原则的“上病下取”偏方。

由肚脐从上往下推,会触摸到一个拱形的骨头,这块骨头就是耻骨。耻骨上缘的中心处有一个穴位叫“曲骨穴”,越过曲骨穴,继续往下方,在耻骨下缘处按压,一般可以找到一个敏感的压痛点,在此处进行按压。按压时,先用力一下一下深按,每次均要求深按至骨面,要求按压有胀痛感为宜,一般连按10下后,即可感到头昏感减轻,头脑清醒。反应敏感者一次即可使头昏感消失,效果不佳者亦可增加按摩次数,或一天内进行多次。此法既可作为病症出现时治疗使用,亦可作为一种预防保健方法,每天进行一次即可。不过,如作为预防保健时,就不强调非要在耻骨处找敏感压痛点了,只需要在耻骨处由上至下按压即可,每次按摩5~10分钟。

临床上我使用这个方法收到过不少奇效。比如有位郑老伯,他来看病时说近两周每天早上会出现头晕症状,一至两小时后渐渐消失,但次日又再出现。我怀疑他可能有高血压病,让他佩戴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血压,果然发现血压升高,而且集中在早上血压最高,达150/95mmHg。但郑老伯不想服用西药降压,问我有没有什么中医的办法。我就教了他这个耻骨按摩偏方让他先试试,叮嘱他一日至少进行三次,尤其是在清早起床前。两周后复诊时,他说头晕症状已消失。让他再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发现血压竟也基本恢复正常。后来郑老伯又每天坚持这个方法,至今已有两年多了,头晕再无发作,多次测量血压,也处于正常范围。

又比如有一位章伯伯,因为头昏头重感持续一个多月来住院治疗,他头晕的特点是,平躺时症状轻微,但站起、坐起及走路时,头昏重感即明显出现,做了多项检查,但诊断还不是太清楚,来找我会诊时,他已经吊了三天的活血化淤扩血管的针液,但症状还没有缓解。当时我刚学会这个方法,于是就在他耻骨下端处按压,让他配合我找到压痛点,按压数下后,让他再起来试试,他说头晕症状减轻了,于是我就直接在此处针刺,一针下去,他立刻就感到头脑清醒了,留针三十分钟后起针,他站起走动,头昏头重感仍有,但已明显好转。再教他自行按摩耻骨,一日按摩3次以上,每次至少10下。次日他说头昏重感全消,顺利出院了。

耻骨这里还可以治疗头痛病,有一位黄大叔,我印象十分深刻,他来看病时说经常头皮发紧、疼痛,西医诊断是紧张性头痛,来找我时他正是症状明显的时候,当时我一眼就在他耻骨处看见皮肤上有一块疤痕,按压深处亦有疼痛感,黄大叔说这块疤痕是曾经长了个脓疱,破溃后留下的。当时我就在这块疤痕处扎了一根针,针刺下去,患者马上就说头皮放松了,疼痛也突然消失无踪,很是神奇。

这个方法从西医原理上比较难解释,但从中医理论看来就很有根据。中医临床上治疗某一个病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局部治疗和整体治疗两大类别。局部治疗,就是我们常说的俗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在治疗头昏头晕病时,在“很老很老的老偏方”系列书前三册中,我曾讲过按压颈部枕骨后缘的治疗方法,这可以说就是一种局部治疗思维。而整体治疗,就是“头痛不医头,脚痛不医脚”,即并不在疾病所在部位处进行治疗,而是在远离病位处治疗,比如这个耻骨对付头昏头痛就是此类。

对于很多简单的病,或发生于年轻人身上的疾病,由于病机比较简单,往往只采用局部治疗即可达到良好效果,但是对于老年人所患的疾病,局部治疗往往并不理想,而更需要采用整体治疗的思维和方法。在本书中,你会发现,很多方子都是属于“整体治疗”的思维。

中医的整体治疗有多种原则,其中“上病下取”就是一个。采用耻骨治疗头昏头痛,其思维方式是将头部和人体的躯干视为一个整体。头部在最高位,在上,属阳;耻骨这里,自然就是最低位,在下,属阴。头晕头痛,在中医看来,往往属于阳气上亢导致,所以要用耻骨处的阴气来中和阳气,从而达到阴阳平衡之效。另外,从经络学说来看,耻骨这里有肝、肾经通过,而中老年人由于肝肾亏虚,头晕头痛往往由肝、肾经病变所导致,因此按摩耻骨这里,不仅有治疗效果,还能起到调补肝肾,达到预防保健之效。

不过需要提醒,由于头晕头痛往往是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等重大疾病的症状,所以在使用此法时,需要注意明确疾病诊断为宜。

2.老忘事可预防,赤龙搅海帮您忙

症状:中老年痴呆

偏方:

(1)舌尖抵住牙床,在口中顺时针或逆时针地转动,反复搅10次,再上下牙轻叩40次,用口中唾液鼓腮漱口10次,再将唾液缓缓咽下。每天1~3次。

(2)稍微张开嘴,尽量伸出舌头然后缩回,反复做10~20次,再像“蛇吐信”那样,把舌体伸出后向左右来回摆动10~20次。上述动作做完后,亦将口中产生的唾液咽下。每天1~3次。

现在很多长者,都很担心自己会患上老年痴呆症这个病。他们觉得,得了这个病之后,连一些最基础的生活都不能自理,会给家里人带去很大麻烦,自己在别人眼中,也很没有尊严。有没有办法可以预防这个病呢?答案不是全部否定的。毕竟老年痴呆症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如果患者和家人能趁早发现此病的预兆,及早进行干预,是很有可能控制住病情发生的。

过去,65岁的何伯总是在我们小区下面提着鸟笼到处晃悠。可有很长一段时间,却见不到人影了。有一次,刚好碰见何伯的家人,我就问起了何伯的情况。他们告诉我,原来最近何伯老忘事,刚说完什么事,一回头就忘掉,上次他下楼去买瓶醋,居然忘记了回家的路。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何伯的脑动脉硬化,会有老年痴呆症的趋势,于是开了改善脑血液循环的药物,让何伯回家服用。家里人怕何伯走丢了,就让他待在家里,不给出门。

听完他们这一番话,我就提出主动上门拜访一下何伯。见到何伯后,我就问服药情况,何伯就说他两个月来每天准时服药,可记忆力还是不见好,很担心以后连家里人姓甚名谁都不记得了。听他这样说,我就安慰他说,其实他的情况还算好的,在比较早的阶段就已经开始介入治疗,这对于日后的病情控制,帮助是很大的。我劝他最好还是按照医嘱服药,如果担心单用药物效果不佳,我可以介绍他做一套舌头功,配合治疗。

这套舌头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赤龙搅海”。具体操作如下:

1.舌尖抵住牙床,在口中顺时针或逆时针地转动,反复搅10次,再上下牙轻叩40次,用口中唾液鼓腮漱口10次,再将唾液缓缓咽下。每天1~3次。

2.稍微张开嘴,尽量伸出舌头然后缩回,反复做10~20次,再像“蛇吐信”那样,把舌体伸出后向左右来回摆动10~20次。上述动作做完后,亦将口中产生的唾液咽下。每天1~3次。

我一边说,何伯一边跟着做了起来。做完一次后,他说这个动作难度很小,这么简简单单就能对老年痴呆症有帮助?我笑着告诉他,这个方法看似简单,但其实是很有根据的。

老年痴呆在中医看来,是由于年老体衰,脏腑功能衰弱所导致的,尤其与心、脾、肾三脏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舌头,与心、脾、肾三脏均通过经脉相连,通过运动舌头,就会可以对心、脾、肾三脏起到有益调整作用,可谓“动一舌而调三脏”。

此外,运动舌头后会刺激口腔产生许多唾液,中医理论认为“肾在液为唾”,意思是唾液是肾精所化,因此将唾液咽下后,更能起到补肾之效。中医理论还认为,牙齿是由肾中精气所充养的。所以运动舌头时刺激牙齿,以及叩击牙齿,也同样有补肾之效。由于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故肾为生髓之官,脑为聚髓之海,因此通过咽唾液,叩牙齿,就能起到健脑之效。

而现代医学研究则表明,老年痴呆症与老年人血管退化、狭窄,而导致大脑细胞慢性缺血缺氧,进而造成大脑神经细胞发生损伤、退化有关。刺激舌头,能够明显提高脑神经组织细胞的血流供给,改善脑部缺血状况。舌头上分布有大量神经末梢,经常运动舌头,还能通过刺激神经末梢,减缓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退化。在临床上,就常有医生采用针刺舌头的方法来治疗痴呆患者,效果也是不错的。同时,现代临床还发现老年痴呆患者舌底静脉往往还有重度的曲张和淤滞;通过舌头的活动,能够促进舌底下静脉血流的运动,减少其曲张、淤滞的程度。

此外,近年的研究还发现,人体分泌唾液的腺体,会分泌出一种叫“Ghrelin”的物质。这个“Ghrelin”是一种有生长激素特性的内源激素,甚至有人将之称为“返老还童素”。脑神经科学研究发现,“返老还童素”在大脑的学习、记忆、睡眠等多种神经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健康人来说,“返老还童素”的含量比较高,而像肥胖、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这个物质的含量却比较低。经常运动舌头,把含有“返老还童素”的唾液慢慢咽下,对于治疗老年痴呆症,确实是有比较积极的意义的。

何伯一听“返老还童”,就乐了,说这个方子简单,他肯定会坚持做。另外我又对何伯的家里人说,不能因为老人家容易忘事,就把他关在家里。预防老年痴呆,很关键的,就是要多参加社会活动,多用脑。何伯家里人听到后,也表示以后会改进自己的做法。

过了一段时间,小区里又出现了何伯乐呵呵地提着鸟笼的身影。听他说,自己一直坚持实行舌头操。使用一个月后,觉得头脑清醒多了。坚持了半年舌头操,加上认真遵循医嘱服药,家人又配合治疗,何伯的记忆力已经和常人差不多了,另外发现胃口也变得理想,排便通畅,确有“返老还童”的感觉了。

3.抑郁、烦闷别着急,用火罐拔走即可

症状:中老年抑郁

偏方:取尽量多的火罐,自骶尾部至颈部,沿脊柱两侧从下至上依次拔罐,每个火罐先留罐5分钟,观察罐内皮肤颜色,如肤色无特别变化,拔掉此处火罐。如肤色变红或淤黑,继续留罐5分钟。每次拔完,待罐印消失后,方可行下一次拔罐。每周进行1~2次。4次为一疗程。

有人说,人的年纪越大,就越容易看得开,心境也越平和。但现实中,我却发现很多老人家都容易有心事,同时还伴有身体的其他症状。他们的家里人对此往往重视不足,认为老人家就是这样。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发现了老人家有这个问题,一定要重视。因为这很有可能就是抑郁症,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

前不久,我们中学同学组织聚会,还邀请了以前的一位数学老师。聚会时,这位老师悄悄把我拉到一边,问我中医治疗心情抑郁有没有什么好办法,他自己感觉心情很是郁闷,已经到无法排解的程度了。

我刚开始以为他在说笑。没想到老师却摆摆手,说起了他的“私事”。原来前几年,老师家里出了一些事情,令他烦恼不已。久而久之,他就发现自己开始胸闷,胁肋胀痛,平时睡眠也不好,总是梦到一些不吉利的事情,有时候还会头痛头晕,一丁点小事就容易发脾气,说话也很大声。家里人以为他生病了,就带他去做了个全身检查。结果身体没查出太大问题,倒是通过心理量表评测,发现他情绪不稳定,虽然不到严重的程度,仍然有些抑郁倾向了。

我一听,就说抑郁症可不是小问题,问他有没有接受治疗。老师说医生让他吃药稳定情绪,但他觉得没必要吃药,想开些就好了。可是自己还是像中了邪一样,动不动就发脾气,该怎么办呢?

听到这里,我就告诉老师,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在65岁人群中,每7个老人,就有1个有抑郁症发病的可能。老师既然不愿意服用抗抑郁的西药,我就让他第二天来我门诊看看,老师知道我精通针灸,连连摆手说他怕扎针。我告诉他尽管来就是了,除了扎针,我还有很多办法。他这个情况,给他拔罐就可以治疗。

老师来了之后,我让他脱下上衣,俯卧在床上。然后从他的骶尾部开始,沿脊柱两侧从下至上挨个拔罐,一直拔到颈部为止。具体的拔罐方法是:每个罐先留罐5分钟,观察罐内的皮肤颜色,如果某个罐内的皮肤区域颜色没有特别变化,则将此处火罐取掉。如果某个罐内的皮肤区域颜色明显变红,甚至变为淤黑,则继续留罐5分钟左右。

拔完之后,我发现老师的背部出现了十余处明显淤黑的罐印。我让他先回家,待背部罐印消失后,再看看效果。一周之后,老师就来复诊了,他说拔完罐之后,心情果然舒畅了很多,也很少懊恼和胸闷了,家里人也说不见他怎么发脾气了。我看效果不错,就进行了第二次拔罐。这一次,只拔出了5处淤黑罐印。之后再进行两次治疗,完成一疗程。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老师都说自己心情大爽,仿佛重获新生了一样。

为什么区区几个罐子,就能把困扰老人的忧郁拔得烟消云散了呢?因为拔罐,其实就是对背部的督脉、足太阳经脉进行刺激。从中医理论来说,这两条经脉均是统管着人体阳气,且上通于脑,因此在此两经处治疗,能够发挥“阳气者,精则养神”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抑郁可以说是脑病而引起的。“脑与五脏六腑相互为用”,因此此病实际上与全身五脏六腑均有联系,常规来说,对一位有抑郁症状的患者,中医强调具体分清该患者是哪个脏腑出了毛病,然后针对患病脏腑进行调治,从而达到个体化的“辨证论治”,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但是说实话,要达到准确的辨证论治并不容易,然而拔火罐却是一个简单的辨证方法。中医理论认为“诸病于内,必形于外”,意思就是说脏腑有病的话,总会在身体表面表现出一些异常征兆来的。比如背部足太阳经上的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之处,与人体内脏相互对应联系。背俞穴可以反映脏腑的问题,刺激相应的背俞穴,也能反过来达到调理脏腑之效。明显的话,在相应的背俞穴上的皮肤处,可能会出现压痛、隆起、硬结、痒、热、淤点、丘疹等等。所以有经验的医生,在诊断病情时,有时候就会在背部仔细观察,以求准确发现病根所在,不过这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但如果简单地在背部全部拔上罐,留上五分钟,然后观察每个罐下的皮肤,有问题的背俞穴,拔上罐后局部皮肤就会变得淤黑、紫红等,无问题的背俞穴,则皮肤颜色变化并不明显。此时把皮肤无明显变化区域的罐取下,而把有明显变化区域的罐继续留着,就相当于对发现问题的背俞穴进行针对性治疗,调整相应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疗目的。这样,就可以算是中医所讲的“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了。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刺激背部的穴位,能够调节与抑郁症相关的脑部神经因子和体内激素,甚至还有减轻大脑神经元损伤、促进脑神经生长的功效。可见,用火罐拔走郁闷,还是很有科学依据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拔罐的办法,体质虚弱者要慎用,如接受上述治疗,留罐时间要减半,以免出现头晕不适感。另外,皮肤敏感的患者,留罐后皮肤可能会出现水泡,一般不必在意,可外涂烫伤膏药,两三天内可渐渐自行消失。

4.白萝卜汁滴鼻,不怕偏头痛

症状:偏头痛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白萝卜一小块切碎、压汁,患者取仰卧位,头向后仰,每次滴鼻孔3~5滴(两个鼻孔都滴),头痛发作时,一般滴入10分钟后可缓解,如无缓解可再滴一次。为预防发作,可连用2周为一疗程,一般使用1~2疗程。

去年坐火车回老家时,结识了一位邻床的老伯,老伯今年50多,虽然年过半百了,但工作还是很忙。得知我是中医师后,他就向我请教偏头痛的问题。

老伯患有偏头痛已经五六年了,每当精神紧张或天气骤变时,头痛就会发作,太阳穴及半边头就会一跳一跳地痛,并会一直持续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都难受,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虽然发作时吃头痛药有用,但这药吃多了对身体总是不好的,后来他发作时也很少吃药,发作时就睡觉,实在顶不住时才吃点头痛药。

这个病他去多家医院的神经科都看过,照过CT,做过磁共振检查,最后确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医生告诉他这个病治疗办法不多,叫他注意避免精神紧张,不要发怒或情绪波动,没有提供实质性的治疗方案。他后来也就不怎么管了,这次遇到我,他突然想知道中医有什么好办法没有。

我笑着对他说,中医治疗偏头痛办法可多了,只是效果因人而异。我叫他不妨试试用白萝卜汁滴鼻,具体方法:取白萝卜一小块,切碎、压汁,患者取仰卧位,头向后仰,每次滴鼻孔3~5滴,要注意两个鼻孔都滴,头痛发作时,一般滴入10分钟后可缓解,如无缓解可再滴一次。我嘱咐老伯,为预防发作,可连用2周为一疗程,一般使用1~2个疗程。可减少偏头痛发作的频率,甚至可以预防以后的发作。

萝卜汁滴鼻这个方法,据说早在北宋王安石时期就开始应用,中医药古籍《本草备要》是这样记载的:“王荆公患偏头痛,捣莱菔汁,仰卧……两鼻齐注,数十年患,二注而愈。”这里所说的莱菔汁就是白萝卜汁。

从中医理论讲,白萝卜为顺气之品,而头痛主要原因是气滞血淤,不通则痛,因此,在鼻部局部用药,利用白萝卜的顺气之性,就能起到疏气、解淤、止痛之效。现代研究则发现,白萝卜含有消炎、止痛、调节血管功能的效果,这可能就是其治疗偏头痛的机制。

老伯听了表示愿意一试,又问白萝卜汁上班时不好找,还有什么办法呢?我想了想,又说用麻黄素滴鼻也可以。具体做法:采用1%麻黄素滴鼻液滴入双鼻孔,每鼻孔滴入2~3滴。头痛发作时,如滴入后10分钟仍未缓解,可再滴一次。这个药在各大药房里都容易买得到,是治疗鼻炎的常用药,而且价格很便宜,一般一元钱左右就买得到了。

用滴鼻液来治疗偏头痛,老伯听了觉得有点奇怪,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现代机制其实不是很明显,研究显示可能与血管扩张,还有血管运动有关的中枢神经部分功能失调有关。这个病在发作初期会使颅内血管和眼底血管收缩,此时会出现视力障碍及眼前不适感等。大概几分钟后,颈外动脉系统血管扩张,这时就会出现明显的头痛、跳痛感,还可伴有恶心症状。可持续数小时至数日。

1%麻黄素滴鼻液一般用于鼻塞、流涕,因为它有收缩血管的作用,能使鼻黏膜下血管收缩,减少液体渗出,迅速缓解鼻塞、流鼻涕的症状。把它用于治疗偏头痛,就是靠它这个收缩血管的特性。要知道,鼻腔其实是颅内外小血管交织的场所,经鼻腔黏膜给1%麻黄素滴鼻液后,药物迅速被鼻黏膜吸收,并扩散至颅脑血管,可使颅内外血管均收缩,这样就可以对抗偏头痛的血管扩张,迅速减轻头痛了。临床试验证实,连续使用麻黄素滴鼻液一个疗程,大约是2周左右,就能够有效减少偏头痛发作的概率,其机理可能是对血管扩张及血管运动有关的中枢神经部分功能失调产生了良性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麻黄素使用过量,是有可能造成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副作用的。不过,上述方子含有的麻黄素量很小,1%麻黄素滴鼻液每次使用几滴,这样人体摄入的麻黄素剂量是很小的,基本上不会出现副作用,但万一有上述反应,则需要注意慎用。

老伯听了我的话决定回去试用,他还问了我的联系方式,我就告诉了他自己的电子邮箱。过了几个月,我邮箱里收到一封信件,正是老伯写来的。他告诉我,他回去不久后便头痛又犯了,想起我说的方法,刚好家里药箱里有麻黄素滴鼻液,就正好拿来用了,果然一滴下去,过了两三分钟,头痛就迅速减轻了。用了一周后,他又改用萝卜汁滴鼻预防偏头痛,想不到后面的几个月里,他的偏头痛都没有再犯过,所以专门让他孩子上网,写了封信来表示感谢。

5.年纪大了头昏沉,“咬牙切齿”治一治

症状:长期头昏沉

偏方:紧闭双唇,忍气咬牙,把上下牙齿整口紧紧合拢,且用力一紧一松地咬牙切齿,如此反复30次以上,每天进行3次。

我刚从大学毕业没多久当住院医生的时候,曾收治过一位患者陈大妈。她当时62岁,因为长期感到头昏沉而入院治疗。一年多来,她一直觉得头昏昏沉沉的,像是戴了个孙悟空的紧箍咒,每天早上起来时,她的症状会轻些,然后慢慢加重,越到晚上越严重,但如果整个白天她一直躺在床上休息,那就会觉得比较舒服。

在进行了多项检查后,最终确定她的病因是脑动脉硬化狭窄,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她头昏沉感。每天早上起来,由于她已经平躺了一个晚上,这时候脑部供血尚可,所以她的症状还比较轻,但随着她直立起来走路、活动,受重力的影响,脑部的供血肯定比平躺的时候差,因此她的头昏症状就会加重。一般来说,这个病通过活血化淤的方法治疗效果是不错的,但奇怪的是,陈大妈却一直反应不好,直到出院时,她的症状也没有改善。

多年后我开始出门诊,一天看病时,陈大妈出现了,由于她是我刚毕业时治疗过的患者,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一下就认出来她来,就问她的头昏沉这些年怎么样了,陈大妈说早已经没事了。原来她当年住院期间没有解决问题,出院后又找了不少医生看,最后经人介绍找了个有名的中医师,中医师看了也说比较麻烦,但告诉了她一个偏方,让她每天坚持。陈大妈坚持这个方法,神奇的是,一两个月后,她渐渐觉得头昏没那么明显了,继续坚持直到半年后,她就基本恢复正常了。她一直坚持这个偏方,直到现在,也没有再复发。

听陈大妈这么说,我觉得很神奇,问她是什么方法,她也就告诉我了。这个方法叫“闭天门”:即双唇紧闭,屏气咬牙,把整口上下牙齿紧紧合拢,且用力一紧一松地咬牙切齿,如此反复30次以上,每天进行3次。

后来我把这个方法也介绍给其他老年头晕头昏的患者,以供他们自行操作,辅助治疗,结果发现确实能够提高疗效。那么这个方法为什么有效呢?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发现这个方法可能是通过打通、建立脑动脉侧支循环来达到效果的。侧支循环,其实就是一些小动脉血管,平常不怎么开放,或者说使用得不多。打个比喻,黄金周我们出外旅游,高速路,也就是主干道往往会大塞车,不好走,但走国道、省道甚至村路,反而会很通畅,迅速到达景点。这些国道、省道、村路,就是侧支循环。

脑动脉侧支循环在临床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比如缺血中风,也就是某根干道脑动脉堵塞,血流供应不上,但如果患者的侧支循环能够及时建立,那么患者的中风症状就会轻微,很快康复,反之,则会造成严重的神经细胞大片坏死,留下严重后遗症。临床上还经常会看到一些患者,他们只是来体检,或者因为轻微头痛来检查,经过脑血管的检查,发现其实已存在着严重的脑部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本应出现瘫痪症状才对,但由于他们的侧支循环已打通并运行良好,所以大动脉的堵塞并没有造成脑部供血不足。近年来,医学界对于脑侧支循环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关注、投入研究。

“闭天门”在反复做数十次紧紧松松的“咬牙切齿”动作时,实际上是使头部、颈部的血管和肌肉、头皮及面部有序地处于一收一舒的动态之中,这样会对脑部的血流产生积极的影响,最起码是加速了脑血管血流的循环。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可能最终促进了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改善了陈大妈的脑部供血,使她头昏症状消失。

总之,“闭天门”这个方法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老年人不妨经常做做,对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定有帮助。此外,做“闭天门”动作,同时舌头再不断地叩击牙齿,其益处在“赤龙搅海”篇节中已经提过了。

6.简单艾灸,预防中老年中风

症状:中老年性中风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将艾条点燃,在双侧足三里、悬钟穴处,距离皮肤3厘米左右施行艾灸,以局部皮肤觉得温暖,又不觉得过烫为度。每穴艾灸约5分钟,每周至少进行2次。如能每日进行,效果更佳。

中风病在现代社会中发病率是越来越高了,以我的直观感觉来说,我所在的单位,十年前只有一个神经科,现在已经开设了八个神经科,一个康复科,而且床位经常还很紧张。学术会议交流时,了解到全国各地的情况也大致相似。

中风病的危害我不必多说了,如何避免中风的发生,一般人也都大概知道需要定期体检,尽早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常服些活血化淤的药物等等常识。这些方法确实能降低得中风病的概率,但绝非能给出100%的保证,很多人即便按照这些正规方法执行,仍然会得上中风病。为了尽可能避免中风病的发生,多配合一些其他手段是很有必要的,下面介绍的这个偏方就卓有成效。

五年前我诊治过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干部,当时他的左半身突然感到麻木和乏力,症状持续约一小时左右,家里人很着急,急忙把他送进医院,一番检查后,确定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且发现有高血压病。住院期间医生给患者开了降压药,使用了阿司匹林来预防脑缺血、脑血栓形成,观察一周后,病情稳定就让他出院了。出院后他定期来我的门诊,一般一个月会来上一至两次。三个月后,他复诊时告诉我,前一天又出现了一次半身麻木乏力,虽然只持续了几分钟,但也吓得他够呛。我给他换了更好的西药,还配了中药汤剂给他口服,但不到半年,他又出现了一次这样的发作。

老人家很紧张,问我还有没有什么办法,我想了一下告诉他有,但有点麻烦,需要他自己在家里操作。具体是将艾条点燃,在双侧足三里、悬钟穴处,距离皮肤3厘米左右施行艾灸,以局部皮肤觉得温暖,又不觉得过烫为度。每穴艾灸约5分钟,每周至少进行2次。如能每日进行,效果更佳。

足三里这个穴位,在已经出版的“很老很老的老偏方”系列书中我经常提到,可能很多读者都知道它的位置了,它在外膝眼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如果讲的更简单,就在小腿前骨上摸至膝盖处,摸到一个“斜坡”,外侧1横指处就是了。而悬钟穴在哪里呢?找悬钟穴其实比足三里还容易,就在足部外踝尖直上3寸的地方,那里就是悬钟穴了。

艾灸足三里穴和悬钟穴,对中风病,特别是缺血性中风病是具有专门的预防作用的。中医认为缺血性中风的产生与气虚有密切关系,《内经》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金元医家李东垣认为“本气自虚”“形盛气衰”是脑缺血的根本原因,由于气虚,导致血行无力,于是就容易发生血淤,导致缺血性脑病的发生。而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足阳明胃经被称为“多气多血”之经,在此穴艾灸有显著的补气之效。俗语有云“三伏灸三里,好比吃母鸡”,中医也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可见艾灸足三里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预防保健、强身健体方法。至于取悬钟穴的原因在于:此穴又名为绝骨穴,被称为“髓之会”,《难经疏》云:“髓病治此”。中医理论认为,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故名髓海。因此,灸绝骨穴,能起到补髓充脑之效,从而达到预防脑病之功。

艾灸预防中风也得到了现代科学研究的支持,通过TCD仪器检测脑血管情况,发现如能每天1次,坚持20天以上艾灸足三里、悬钟穴,脑血管的舒缩反应能力就能提高,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就能改善。突发情况下脑部的供血功能和脑部侧支循环代偿功能也会增强。有研究对出现中风先兆的患者进行艾灸足三里等穴位的干预治疗,平均每周治疗2次以上,坚持10个月后,发现使用艾灸者再次出现中风先兆症状的概率要下降一半左右。

老干部听我解释完,连忙说艾灸这个办法好,可是他之前没有试过艾灸,他问这个办法个人能否掌握。我笑着劝他放心,艾灸虽然要生火,其实还是很简单的。用时只要注意控制好距离,离皮肤最好能保持3厘米左右,以免皮肤烫伤。对于老人来说,如果觉得保持这个动作有困难,可以让家人帮他治疗。

老干部回家后果然按照这个办法来做。一个月后他来复诊,反映说感觉确实不错,头脑觉得比以前清醒,精神很是不错。如此坚持下去,到现在已经有四年余了,他还是定期来找我看看,短暂性脑缺血的症状至今也没有再出现过。

另外要提醒一下,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感觉一般较正常人会较为迟钝些,使用此方时,尤其需要注意把握好艾灸的距离,以免烫伤。

7.每天含一片西洋参,不用担心低血压

症状:中老年低血压

偏方:取一小片西洋参,约拇指头大小,每次含10分钟左右,每天3次,2周为一疗程。或购买市面上出售的西洋参含片,按说明书服用。

罗叔叔是我们医院的老患者,人已快七十岁了,大毛病没有,小毛病却不断。几个月前,罗叔叔在我这里看腰腿痛,差不多治好了,我约他再来复诊,老人家却没再来。直到一个多月后才现身,这才得知他前段时间进了医院,起因是那天早上他本想来找我,不料在家里久坐起身时突然头晕发作,眼前一片漆黑,浑身冒冷汗,一下摔倒在地。摔倒时还伤了手腕,造成骨折,于是入院做了手术,住了两个星期,回家后又静养了一段时间。

罗叔叔的骨折治好不久后,又来找我看病,原因是他一站起来就头晕发作的这个症状一直没消失,住院期间由于是主要卧床为主,没怎么活动,还没出现,出院后在家里这两个星期,大概每一两天就会有一次。老人说这次骨折前,其实他也偶尔有这样的情况,但因为发作次数少,没有重视。听他讲完,我告诉他这应该是老年性低血压引起的,叫做体位性低血压。

虽然老年人以高血压为主,但低血压者也不算少见,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中,老年性低血压者约占10%左右,而且以体位性低血压多见。老年人由于年老体虚,活动量小,代谢低下,或患多种老年疾病,这样就有可能出现老年性低血压。低血压临床表现有头晕目眩、倦怠乏力、胸闷气短,严重者可致心脑血液灌注不良,容易导致晕厥、休克、中风、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其危险性不容忽视。

罗叔叔听了我的话后很感慨地说,他的血压一直不高,还引之为豪呢,没想到这血压低也能惹出事来。我给他测了个血压,果然,才95/55mmHg。当收缩压≤90mmHg或舒张压≤60mmHg时,就可临床诊断为低血压。我叫罗叔叔放心,低血压还是容易对付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每天含一点西洋参。具体是取一小片西洋参,约拇指头大小,每次含在口中10分钟左右,每天3次即可,两周为一疗程。也可以购买市面上出售的西洋参含片,按说明书服用。

罗叔叔采用西洋参含服的方法,使用一周后,症状大为减轻,基本不再出现体位性发作,我再嘱咐他持续使用一周,以后再定期含服一下。罗叔叔依言行事,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再发作过。多次测量血压,也都稳定在100/65mmHg以上。

患有低血压的老年人,一般是较消瘦,体质较为虚弱的人,治疗上要强调益气升阳,西洋参具有益气扶正的功效。药理学研究发现其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所含有的人参皂苷有类似强心苷效应,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增加循环血容量,升高血压;增加心肌供氧和提高心肌工作效率,对心气虚患者有效;另外,它还对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可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很多低血压、心率慢的患者用西洋参后,血压、心率都能有所上升,症状明显改善。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西洋参升压的药理作用与西医的血管活性药物不同,它不是直接通过神经介质使血管收缩来升压,而是通过强心、扩冠、抗心肌缺血,刺激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提高机体耐缺氧和抗应激能力,改善微循环等一系列综合性的调节使血压升高。因此,其升压作用缓和且较为持久,血压稳步上升,长期稳定于某一水平,无较大反复。这个方法安全性也很高,而且含服非常简便。

此外,如果不想用西洋参,还可以饮用黄芪水。采用黄芪15克,浸泡于热水中5~10分钟后饮服,每天两次,两周为一疗程。这个方法也是为了益气升阳,有同样类似的疗效。但要论简便性来说,自然还是含服西洋参最佳。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中老年病痛一扫光 - 第一章 长寿健脑老偏方,做健健康康的中老年人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