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火是怎么吃出来的

多吃肉易致上火

肉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热量和脂肪,过多食用肉食,容易使热量和脂肪超出人体需要,从而使脂肪大量堆积在人体内,不仅导致身材肥胖,而且还容易上火。有些人认为食用瘦肉便可避免机体上火,其实不然,因为瘦肉中脂肪含量高达20%,吃多了同样会引起上火。但是到了50岁以后,人体内的阳气和火逐渐衰弱,适当多吃些肉,便不会再导致上火。

多吃软、香、酥的食物易致上火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意思是说多吃甜腻、精细、油多的食物易致皮肤生疮疔。而软、香、酥的食物即属“膏粱厚味”,这类食物往往含有大量的脂肪和糖,是导致上火的原因之一。

浓牛奶是上火的不可忽视的元凶之一

浓牛奶在为人体提供丰富营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尤其是小孩,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更大,因为幼儿的肠道比较娇嫩,且浓牛奶的渗透压比清水高,进入肠道后会吸收肠黏膜里的水分,使肠道内的水分大量增加,从而导致腹泻,进而影响到肠壁的血液循环,致使肠壁缺血而上火。

饼干比馒头、面包更易上火

饼干比较干,多吃易上火,饼干由于太干而吸收胃肠黏膜中的水分,从而使胃肠黏膜中的水分减少,最终导致上火,而馒头和面包中相对含有一些水分,吸收胃肠黏膜中的水分会相应减少,易致上火的程度要明显低于饼干。

不同烹饪手法会影响上火的程度

比如花生,在炒制和油炸的过程中会失去水分,失去水分的花生在进入消化道的过程中会吸收消化道黏膜里的水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花生还存在释放热量的过程,从而使炒花生变得更加干燥了。生花生本身含有一定的水分,煮出来的花生所含水分比生花生还要高,因此不仅不会吸收消化道黏膜里的水分,反而还会增加体内的水分。所以,煮出来的花生不易导致上火。

脱水食物火性更大

脱水食物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将食物中的水分去除的食物,如干炸鱼、干姜、干辣椒等。就拿姜来说吧,一般老姜要比新鲜的、比较嫩的生姜辣,火也大,而干姜要比老姜更辣,更容易导致上火,因为干姜是经彻底晒干、脱水所制,食用后会把身体内的大量水分带走,而导致身体上火。从疾病食疗中即可证明其火力的不同,如果感冒了,可在即将熬好的药里放几片姜,喝过后可微微发汗,而干姜则可用于体寒导致的胃肠病上,如消化不良、胃肠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尤其对虚寒所致的腹泻效果更佳。而比干姜还要热的食物则属炮姜,炮姜就是将干姜用热沙子烫到鼓起,且表面呈棕褐色。其热性可治疗更加寒冷的腹泻、便血,以及寒凉引起的胃肠道上火。而对于正常人来说,则不宜多食。

不上火的四季饮食保健法 - 绪论 火是怎么吃出来的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